大 大藏经古代或称为一切经。是将由印度和西域传译到中国的大小乘经、律、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一大丛书。在古代刻版技术尚未发明以前。一切经都是抄写的。写经是卷子式,专司写经的人称为经生。到宋代以后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经。佛教经论在中国的流传,经过历代的翻译,以至汇集、编次而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文字的大藏经,实在是一件伟大的事业。佛教从汉明帝时(公元第一世纪中)传入中国以后,佛经翻译逐渐增多。但所译经典,在初期都是散在各地的。即以目录而论,或以人分,或依地分,或按时代,也都是分别记载,未经整理。到符秦的释道安(314--385)才综集重经,纂成完整的目录,但是还未有一切经藏的编次。据僧佑《出三藏记集》所载《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》中有《定林上寺建般若台大云邑造经藏记》、《定林上寺太尉临川王造镇经藏记》、《建初寺立般若台经藏记》。太尉临川王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宏。大约经藏的建立是盛行于梁代(502)。到了梁武帝天监十四年(515),命僧绍撰《华林殿众经目录》,后二年(517)又敕宝唱改定,共1433部,3741卷(见《历代三宝记》卷15)。这便是整理皇家所藏的经藏了。同时在北朝也有整理经藏之举。魏孝武帝永熙年中(532一534)舍人李廓撰《魏世众经目录》,共部,卷。北齐武平年中(570一575)沙门法上也撰了《齐世众经目录》,共787部,2334卷(见《历代三宝记》卷15)。自此以后,抄写经藏之风盛行。陈武帝(557一559)写一切经十二藏,文帝(569一567)也令写经五十藏,宣帝(569一582)又令写经十二藏。当时朝臣之中徐陵写经一藏,江总写一切经卷。在北朝,魏道武帝(一)早就令写一切经。司徒北海王元详和司牧高阳王元雍也书写一切经十二藏。这二人都是献文帝(一)的儿子。其后北齐孝昭帝,为他的父亲写一切经十二藏,共卷。齐广宁王高衍也写经三千余卷。北周刺史冯熙写一切经部。《广弘明集》中还载有周王褒撰《经藏愿文》,魏牧撰《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》。到了隋代(-),隋文帝敕写一切经藏。卷。隋炀帝曾建宝台经藏,并自撰愿文,新旧写经藏。从这些记载上看,各地经藏的部数、卷数,尚未划一。仁寿二年,彦琮的《众经目录》,入藏见录有部,卷,这很可能就是宝台经藏的目录。
唐初贞观五年,太宗令苑内德崇寺、宜兴寺为皇后书写藏经,九年,又敕大总持寺僧智通、秘书郎褚遂良在苑内写一切经。十一年太子李治在延兴寺造一切经。高宗显庆四年,西明寺也写成一切经藏。此后各大寺院都书写一切经藏。静泰的《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》有部,卷。道宣撰《大唐内典录》中的《历代众经见入藏录》,就是西明寺写经的依据,总部,卷。明佺的《大周刊定众经目录》有部,卷。释智升的《开元释教录》中,入藏目录增至部,卷。这个数目成为唐宋藏经的基本数目。到贞元中(-)续修经录,入藏部秩增加了部,卷。以上各经藏的编集,大概都是根据大乘经、大乘律、大乘论、小乘经、小乘律、小乘论、贤圣集传而分类编次的。各类经典的排列,在经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编排,每十卷为一帙,每帙顺序用千字文中一字为标号,以便寻检。每经抄写用纸张数也注明在目录之内,以便核对。所以通常说,汉文大藏经的编次是到唐代《开元释教录》才完备的。到了宋初,雕板事业兴起,于是有木刻本的大藏经。从宋太祖时雕印大藏经开始,一千年之间,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。到了现在,除清藏外,不仅原板无存,就是印造的藏经也成为稀有名贵的文物。
汉文大藏经版本很多,有二十多种。1982年出版的《中华大藏经》是最具全面的汉文大藏经。
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)简介
《中华大藏经》“汉文部分”(以下简称《中华藏》),是1982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支持下立项起步,委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、后担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持,组成《中华大藏经》编辑局进行编辑。1994年编辑完成。全书由中华书局历经三年出版完成,计107册。
《中华藏》由3编组成。第1编为历代大藏经所收集的编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,也就是历代的正藏,共两千余部,一万余卷。此编以海内稀世珍本金代《赵城藏》为影印底本,补足它本而成。《赵城藏》成书于12世经中叶,其主体部分是中国第1部雕版大藏经宋代《开宝藏》的复刻本,同时吸收了辽代《契丹藏》的优点。现在《开宝藏》、《契丹蒇》均已亡佚,《赵城藏》的价值弥是珍贵。《赵城藏》缺失的部分,《中华藏》以《高丽藏》补足,同时收录了包括《房山石经》在内的12种大藏经中按千字文编次的全部经籍。另外,此编还选用了《房山石经》、《碛砂藏》、《资福藏》、《普宁藏》、《永乐南藏》、《径山藏》、《清藏》、《高丽藏》等8种有代表性的大藏经作校本,与《赵城藏》对比校勘,罗列异同。
《中华藏》第2编是历代汉文大藏经中所收的没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续藏,亦有两千余部,一万余卷,包括《嘉兴藏》的续藏、又续藏,日本《 续藏》,《房山石经》正编未收部分,《频伽藏》、《普慧藏》以及敦煌遗书中的特有经论等c《中华藏》的正、续两编总数可达4200余种,23000余卷,将分装220册。
第3编为新编入藏,拟收入历代大藏经中未收的藏外逸典和近代新出现的佛教著译。
为了便于检索,《中华大藏经》编印以下七种索引,合为附录一册,随同《中华大藏经》一起发行。七种索引是:①经籍名称首字汉语拼音音节索引;②经籍名称首字笔画索引;③同经异名首字汉语拼音音节索引;④同经异名首字笔画索引;⑤译撰人姓名及其译著索引(按时代先后排列);⑥译撰人姓名及其译著索引(按笔画顺序排列);⑦梵语及英语经籍名称索引(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)。
《 《中华藏》采用的重编影印的形式,与排印本相比,忠实于底本的优势,起到反映刻本面貌、可供研究刻本状况之功;与单纯影印本相比,它又吸收了排印本校勘的优势,把历代主要藏经行文差异汇校在一起,是读者得持一本览全局之效。
也 就是说,《中华藏》汇现代印刷科技之便利,积十数年孜孜校勘之苦功,使得它在写本、刻本、近现代印刷本、数码本这一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序列中,位于近现代印刷本的最高端,从而在汉文大藏经发展史上,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。